永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3月10日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 前 言 《永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根据《中共永安市委关于制定永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永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主要对策,是贯彻落实中央、福建省委和三明市委决策部署、推进永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编制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全市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绿色智慧城市和经济强市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机遇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中央精神、省委和三明市委部署与永安实际紧密结合,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进取,全力推进“126”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永安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体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永安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1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持续保持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行列。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15.1亿元,比2010年年均增长1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万元,年均增长13%,公共财政总收入23.9亿元,年均增长8.7%,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7.2亿元,年均增长12%。 二、产业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一是工业企业规模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9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占68.1%。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效果逐步显现。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0%,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逐渐形成。三是以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第三产业进一步壮大。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03.7亿元,年均增长11.3%,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长一倍以上,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电子商务年交易总额突破10亿元,荣获“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强县”称号。四是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笋竹、蔬菜、水果、茶叶、烤烟、畜牧、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农业发展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农业机械化、科技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五是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省级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逐年增加,新增省级创新型(含试点)企业17家,累计获省、三明市科技进步奖26项,2013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三、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在生态文明、产业发展、智慧城市、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全面实施“森林永安”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工作,被国家确定为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出台“126”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成功举办国际竹具博览会、竹具设计大赛、竹工艺品创作大赛、奥委会主席杯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等活动,“10.18”竹博会和“竹天下”成为永安市对外开放的一张新名片;外贸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均实现规划目标。 四、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永宁高速公路、漳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泉三高速贡川互通口、南三龙快速铁路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飞桥至大湖公路、绕城公路、307省道丰海经加福至沙芜公路、省道支线罗坊至安砂段等公路相继建设,境内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建成绕城公路、香樟大道、含笑大道,实施城区沥青路面改造,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达90%,城区路网逐步完善。 五、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 城镇化质量系数达到0.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65.0%提高到2015年的6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提前一年达到“十二五”预期发展目标,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27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29.1平方公里,“一城两组团”的城市格局已经形成。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人居环境不断完善,城中村改造和乡镇造福工程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向常住人口全覆盖,集聚和服务城镇常住人口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六、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五年累计投入5.66亿元用于五项综合整治工程。企业节能改造和重点污染源减排工作成效显著,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生态人居环境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率达40.57%,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2.42平方米,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8.5%和87.0%。“森林永安”建设持续推进,森林覆盖率达78.58%,建立并筹集生态建设专项资金1.5亿元,累计赎买重点区位商品林面积21万亩。建成生态文明建设馆,荣获省级生态市称号,80%乡镇和80.3%村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村称号。 七、民生事业同步发展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实现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34元,年均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69元,年均增长13.4%。二是民生实事全面落实。每年实施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有效解决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三是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突出。每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规划指标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基本达标。四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医疗、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社会保险履盖面持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农村低保、五保人员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 八、社会事业加速进步 教育优先地位进一步巩固,福建水院新校区、永安职专新校区和一批中小学、幼儿园项目建成使用,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开工建设,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国家级评估验收。卫生服务体系及设施更加完善,医疗领域综合改革和基层医疗机构第二轮改革顺利实施,精神病专科医院、市立医院应急周转病房和一批乡镇卫生院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千人医疗机构床位和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市体育中心、“三馆一院”、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等项目投入使用,成功举办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和第十九届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百城市(福建赛区)自行车赛、第二十届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自行车赛总决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及农家书屋实现了228个行政村全覆盖。永安抗战旧址群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山村、沧海村、新西村、八一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安贞旌鼓”成功申报国家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全面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被列入原中央苏区范围。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